在互联网这面穿衣镜前
网路暴力即是复杂现实的恶果
当记者须要唱功,业内叫“暗访须要”。这天,在一名检察官的启发下,我在某二手平台搜到一个“水军头子”,加上陌陌后买点赞,我的演出开始了。
我的人设是公关,须要为同学的视频订购数据。电话那头是个年青姑娘的声音,他坦率地告诉我,点击和评论是刷下来的,不代表真实的影响力,假如想火,要向平台订购“真正的推广”。我表示自己就想买点点击量买点赞,他回复说这个最实惠,“约等于不要钱”。
两小时后,假流量来了,视频有了100条看上去认真且真诚的评论,10万点击量——点击量是附赠的,博主涨了1000个粉丝。这波假流量价钱不超百元,其中评论是最贵的,“真人手打,每条3角”,围绕我给定的方向进行评论。
“负面的,骂街指责的不行。”小伙子“自我审查”起来,顾忌卷入“网暴”风波里,听说在某个知名的社交媒体平台上,原先可以买到负面的评论,但如今那种平台管得严,基本上没人举办这类业务了。不过只要规避风险,赞扬可以为所欲为:100个看上去很真实的帐号,对一条随意拍摄的乡村水景视频衷心地赞扬着,如同真的沉溺其中。
这些刷评论的帐号看上去很“专业”。少数看得出是“僵尸号”,没哪些原创内容,但还有一些看上去的确就是真人的社交帐号。她们中有中年的农村姐姐,晒了几十条子女和狗,有农户工晒石匠活,还有进场打螺母的年青人拍视频诉说苦累。
互联网自由连通所有境遇、身份的人,是几乎没有沟通成本的场所,也正为此反射出残酷的价值逻辑。受访专家告诉我,一些网民称刷量行为为“网赚”,有专门的任务平台发布各类需求,例如在某平台注册新帐号,制造关注量,其实还有围绕某个主题发布不多于多少字的评论。订购这样的一条评论,消费者耗费3角,到操作者手上,只剩1角5分。
谁会赚这点钱啊?我倍感很惊奇。专家却不惊奇,他表示,评论几百条能够赚几十块钱,这就是三天的工钱。这番话让我倍感沮丧,身在城市里的我已困在信息茧房里,忽视了这种网民的谋生与挣扎。但正是这样1分钱的成本的水军评论,就可以输出刀刃般尖锐的抨击,促使海啸般的网路暴力,伤害到真实的心灵甚至生命。这背后,也激荡着黑白色的链条。
总有人以极低价格卖掉自己的个人信息,借助这种身分信息,不法分子操控虚假的言论。在互联网这面穿衣镜前,网路暴力即是复杂现实的恶果。
发于2022.11.21总第1069期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杂志
刊物标题:当网路“水军”的人
记者:苑苏文(yuansuwen@126.com)